[1] 刘长江,田景全,张义君,等.杂草种子图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374.
[2] 郭琼霞.杂草种子鉴定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76.
[3] 关广清,张玉茹,孙国友,等.杂草种子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58.
[4]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中国木本植物种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1116.
[5] 孙昌高.药用植物种子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654.
[6] 陈瑛.植物药种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543.
[7] 郭巧生,王庆亚,刘丽.中国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434.
[8] 张义君.豆科种子鉴别方法的研究[J].种子,1982,2(4):39-52.
[9] 刘长江.十字花科芸苔属和欧白芥属种子形态及鉴别方法的研究[J].种子,1984,3(1):26-30.
[10] 陆莲立.十字花科种子的鉴别研究[J].西北植物研究, 1984,4(2)121-131.
[11] 林祁,李超,刘长江,等.八角属(八角科)植物的种子形态[J].植物研究,2007,27(2):145-150.
[12] 胡东维,将选利,姚雅琴.芸苔属作物种皮形态学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8(增刊)88-94.
[13] 蔡秀珍,易任远,庄远红,等.凤仙花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J].园艺学报,2013,40(7):1337-1348.
[14] 杨志荣,林祁,刘长江,等.五味子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5):627-637.
[15] 庄蓉.菟丝子属近似种的超微结构与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15-19.
[16] 黄建中,李扬汉,姚东瑞,等.检疫性寄生杂草种子的鉴定方法与菟丝子属常见种的识别特征[J].植物检疫,1992,6(4):247-251.
[17] 王雪,杨光,周修腾,等.理枣仁及枳椇子的显微鉴别[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8,32(3):9-12.
[18] 印丽萍,徐瑛,伏建国,等.有害杂草曼陀罗属及其种子分类特征[J].植物检疫,2009,22(2):97-100.
[19] 马德英,安争夕,羌松,等.新疆车前属杂草果实及种子分类特征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7,20(3):32-36.
[20] 李连方,尹祖棠.华北地区堇菜属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学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3):35-38
[21] 何顺志,陈龙珠,胡建波,等.中国云实属果实与种子形态特征及其分类鉴定学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11):646-702.
[22] 贺新强,李法曾.中国滨藜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1995,15(1):65-73.
[23] 温学森,李爱国,陈汉斌.国产打碗花属植物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1995,15(7):363-369.
[24] 徐凤霞,吴七根.木兰科种子的快速鉴定[J].植物杂志,1996,(7):20-21.
[2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73.
[26] 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784.
[27] 陆国弟,陈红刚,王惠珍,等.不同基源铁棒锤种子的鉴别[J].种子,2017,36(11):119-125.
[28] 林强.草豆蔻及其混用品云南草蔻、艳山姜的鉴别[J].海峡药学,2006,18(4):103-103.
[29] 高雅琴,许春泉.八种月见草种子的生药学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6,3(4):268-278.
[30] 唐源江,谢中誉,廖景平,等.姜目姜群植物的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J].西北植物学报, 2005,25(2):43-354.
[31] 叶琳琳,薛艳玲,倪梁红,等.种子类中药材的三维显微结构的原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4):2619-2623.
[32] 马骥,李新荣,张景光,等.我国种子微形态结构研究进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8(2):121-127.
[33] 黄可辉,黄振,庄蓉,等.基于扫描电镜技术鉴定菟丝子属种子[J].武夷科学,2008,24(12):18-23.
[34] 刘传明,马骥,张宏伟.蒙药乌赫尔原植物及其近缘种种子的微形态结构[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8):1194-1196.
[35] 杜保民,李家实.葶苈子及其混淆品的扫描电镜鉴别[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1):15-19.
[36] 洪文君,郭成龙,秦新生,等. 9种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14,27(2):797-800.
[37] 王玲,卓丽环.鸢尾属部分种种子微形态特征与系统演化关系[J].植物研究,2006,26(3):286-290.
[38] 石祥刚,李凯凯,宋晓虹,等.柃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科学学报,2012,30(2):107-115.
[39] 周建理,余晶晶,张琼,等.中药材微性状鉴别方法的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202-205.
[40] 马逾英,卢晓琳,翟萌,等.几种中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对比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161-1164.
[41] 曹海燕,周建理,杨青山.葶苈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4):98-99.
[42] 胡文璐,余俊,陈星.微性状鉴别法快速鉴别车前子真伪[J].安徽医药,2018,22(4):615-620.
[43] 杨青山,吴秋芳,姚强,等.天仙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89-92.
[44] 张天天,焦倩,刘爱朋,等.不同产地桃仁和山桃仁的微性状鉴别[J].中药材,2017,40(12):2815-2819.
[45] 张天天,侯芳洁,李英,等.不同产地枸杞子微性状鉴别研究[J].中药林,2016,39(5):1010-1013.
[46]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技术规范)(第四版)中药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18.
[47] 方伟,刘恩德.经典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与iFlora[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6):532-538.
[48] 刘长江.植物种子形态分类研究术语[J].种子,1989, 44(6):53-54.
[49] 刘长江.种子的形态鉴定[J].种子,1989,44(3):51-53.
[50] 刘长江,林祁,贺建秀.中国植物种子形态学研究方法和术语[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78-188.
[51] 沈联德.中药鉴定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97-114.
[52] 高荣岐,张春庆.种子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7.
[53] 印丽萍,颜玉树.杂草种子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355.
[54] 张鹏.种子休眠相关概念及分类研究进展[J].种子, 2012,31(7):54-57.
[55] 杜燕,张挺,蔡杰. iFlora中的种子形态学信息[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35(6):774-778.
[56] 石林春,金钺,赵春颖,等.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知母种子基原鉴定[J]. 2018,24(12)21-27.
[57] 刘金欣,潘敏,张改霞,等.基于ITS2序列的中药材桔梗种子DNA条形码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2):174-178.
[58] 徐晗,孙雯雯,吴品珊. DNA条形码、形态学与地理分布相结合的植物果实(种子)鉴定方法[J].杂草科学,2015,33(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