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15
  

  • 全选
    |
    监督管理
  • 古银银, 林腾
    中国药事. 2021, 35(4): 363-36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联合惩戒工作制度的工作成效,为强化定点药店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国内动态,归纳实施联合惩戒的法规依据,总结工作方法及实施成效,并提出思考建议。结果:实施联合惩戒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文件依据,我国少数地区正在探索联合惩戒工作制度。铜陵市义安区实施联合惩戒工作制度后,做到公开检查结果,促进了行业自律;做好数据分析,强化了结果运用;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了监管效率。结论:定点药店实施联合惩戒工作制度,可作为当前加强定点药店监管的一项重要尝试。应进一步完善联合惩戒的考核标准,提升联合惩戒的规范性,建立联席工作制度,提高监管效率。
  • 张军, 李笑蕾, 任跃明
    中国药事. 2021, 35(4): 366-37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修订我国基因治疗产品安全性监管法规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史及伴随的安全性问题,分析欧盟及美国对基因治疗产品安全性监管法规,并与我国的相应法规进行比较,提出欧洲及美国的监管可借鉴的经验及我国在基因治疗产品安全性监管方面的差距。结果:2019年前,我国针对基因治疗产品的安全性监管法规,内容相对简单,规定较为笼统,针对具体问题缺乏详细说明和规定,法规约束性不强,审批上相对宽松。欧盟和美国在安全性监管体系方面,由于起步较早, 相对严谨和完善,提出了具体、详细的技术要求,如非临床试验原则、产品特性分析、动物种属选择、 药效学求证研究、药代动力学、安全药理学、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等。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21年2月发布了“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正在逐步完善该类产品的安全科学监管体系。结论:基因治疗产品是具有高度独特性、多样性及技术高度复杂性的全新产品,我国有待进一步完善适合全新产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修订产品的安全性监管法规时,可以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监管经验,使其符合国际趋势和要求,少走弯路。
  • 刘苏苏, 茅宁莹
    中国药事. 2021, 35(4): 380-38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药品供应保障存在的隐患,为今后的集采提出相关政策的完善措施。方法:依据药品供应链理论,基于采购政策制度设计和实行效果,探究涉及药品短缺风险的环节。 结果:中标价大幅下降,原料药稳定供应存在隐患;独家配送不能保障基层地区药品可获得性;较大的地区差价易产生供应隐患,行政倾向的用药方式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结论:针对以上影响药品供应保障的风险因素,提出完善相关原料药政策,有序保障中选品种的生产与供给;提高配送商遴选标准,合理规划配送方式提高基层地区配送能力;缩小特殊品种地区间差价,实行梯度降价等方式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建议。
  • 张昊, 韩翠忍
    中国药事. 2021, 35(4): 386-38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药品管理法》与《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网络销售药品第三方平台的法律责任,结合第三方平台责任落实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网络药品销售第三方平台责任制度的建议。方法:研究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关于第三方平台的条款,分析网络药品销售模式、趋势以及第三方平台责任与义务。结果与结论:第三方平台是网络药品销售共治的重要力量,平台应积极落实相关职责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监管机构应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加大对医药电商平台的检查力度,同时推进药品监管数据向第三方平台开放,明确执业药师在网络药品销售中的作用。
  • 监管技术
  • 张翠莲, 王彪, 刘芳, 王铁树, 许婷婷
    中国药事. 2021, 35(4): 390-396.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比5种复方丹参口服制剂质量标准的异同,分析日用量含饮片量与活性组分含量,为临床用药综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提取这5种制剂的处方、制法、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指标,结合用法用量计算日用量相当于饮片量及活性组分量,分析其异同。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与其他4种制剂组方相似,但处方中君药丹参配比是另4种剂型的1.6倍。滴丸制法对丹参与三七采用水提醇沉工艺,而另4种对丹参均用醇、水分步提取与浓缩后再加三七细粉。5种制剂对三七与冰片的质控均收载TLC鉴别。滴丸有指纹图谱与丹参素定量,而另4种剂型均控制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与三七皂苷总量。除滴丸外的4种制剂的日用量均相当于饮片量5.4 g。日用量按活性组分计,滴丸含丹参素不少于3.00 mg,另4种含丹酚酸B与三七皂苷总量低限一致,但颗粒剂含丹参酮ⅡA规定低限值是片、浓缩丸与胶囊的2.17倍(3.9 mg /1.8 mg)。结论:除复方丹参滴丸外4种制剂的处方、制法、质控项目与临床用量基本一致。复方丹参滴丸与另4种剂型的丹参用量、制备工艺与活性组分差异较大,提示临床用药尤应关注滴丸特点,并加强同类制剂安全使用监测。
  • 李海亮, 张雯洁, 金红宇, 王莹, 马双成
    中国药事. 2021, 35(4): 397-40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血塞通片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 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 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使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 RP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3 mL·min-1, 柱温25 ℃,检测波长为203 nm。以人参皂苷Re为内标参照物,建立其与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的相对校正因子(RCFs);通过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ESM)结果的比较, 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5种皂苷在一定范围的浓度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三七皂苷 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96、0.856、1.165、0.996;且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RSD<3.0%)。结论:建立了血塞通片中5种成分的一测多评法,经方法学验证,该法可用于血塞通片中5种皂苷成分的含量测定。
  • 杨东升, 牛剑钊, 许鸣镝
    中国药事. 2021, 35(4): 406-414.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调查参比制剂生产企业的GMP符合状态,判断确定其产品质量与可及性的影响。方法:概述美国和欧盟GMP的法律法规基础以及相关GMP数据库应用的情况,并以我国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3个参比制剂拉米夫定片(0.1 g)、醋酸甲羟孕酮片(0.25 g)和佐匹克隆片(3.75 mg)为例,结合各品种药品说明书中提供的信息,分别介绍了在美国和欧盟GMP数据库中查询其生产企业的GMP符合状态的方法,进一步判断和确定其对参比制剂的质量和可及性影响。结果与结论:参比制剂生产企业的GMP符合状态是其产品质量和可及性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可以为国内制药企业和药品监管机构开展仿制药参比制剂的推荐、遴选和确定工作提供参考。
  • 牛剑钊, 张广超, 刘倩, 许鸣镝
    中国药事. 2021, 35(4): 415-421.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平行人工膜对药物体外渗透速率进行研究,预测口服固体制剂药物螺内酯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使用MacroFLUX 药物渗透速率测定仪,模拟空腹和饱腹条件对螺内酯片的渗透速率进行测定。结果:模拟空腹和饱腹条件,螺内酯片的体外渗透速率模拟空腹结果为114.6%~119.6%,模拟饱腹结果为101.5%~107.5%。结论:采用平行人工膜法测定渗透速率可对螺内酯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预测提供一定帮助。
  • 刘倩, 张广超, 牛剑钊, 许鸣镝
    中国药事. 2021, 35(4): 422-427.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各国溶出曲线数据库,介绍我国溶出曲线数据库建设进展。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溶出度与溶出曲线差异,介绍美国和日本溶出曲线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和经验,详细阐述溶出曲线的价值、意义和特点以及其在药品研发领域的作用。结果与结论:建议药品监管部门将溶出曲线作为已上市化学口服固体制剂日常监管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并通过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上市药品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 质量管理
  • 金晶, 管昱州, 黄蕾, 胡晶, 陈慧, 李凌
    中国药事. 2021, 35(4): 428-43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汇总分析药品批发企业冷链验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出规范冷链验证工作的对策,从而更好地保障冷链药品在储运过程的质量。方法:对2015~2020年湖北省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经营许可事项现场检查报告中“校准与验证”部分的缺陷项目进行汇总,分析药品批发企业冷链验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法。结果与结论:药品批发企业应发挥主体责任,参与验证的全过程,包括验证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验证实施时的监督工作、验证实施后的审核工作,切实落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 裴云飞, 郭亚新, 杨正宁, 倪训松, 王全柱, 张伟, 曹宁涛, 赵庆友
    中国药事. 2021, 35(4): 433-437.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安全手册编写及贯彻执行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突出强调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的目的与意义,阐述编写的基本原则,详细分析手册的框架和内容,并提出助推手册执行的措施与建议。结果与结论: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实验室安全手册, 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做好自身防护的措施,明确安全操作规范,并不断推动其执行和完善,能够促使工作人员知法、懂规,谨慎安全规范操作,从而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
  • 国外药事
  • 龚前飞, 朱馨, 陈桂良
    中国药事. 2021, 35(4): 438-44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目前国际通行的药品检查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各级药品检查机构构建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目前国际上对药品检查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探究对我国构建药品检查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启示。结果与结论:国际社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更符合药品检查机构实际的构建指南。本文结合我国国家、省、市多级药品检查机构的特点,从建好质量管理体系、突出药品检查特点、加强对外协作三方面为我国各级药品检查机构构建和完善协调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建议,以促进检查结果的互信互认。
  • 苏哲, 罗飞亚, 张凤兰, 邢书霞, 王钢力
    中国药事. 2021, 35(4): 446-45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美国OTC药物中防晒产品的监管要求、技术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我国相关产品的监管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防晒产品相关法规和OTC专论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最新修订情况、关注热点和研究进展等进行追踪。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法规要求和管理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美国对于防晒产品的管理较为严格,在OTC专论中详细规定了防晒剂使用、标签标识、防晒测试等内容。近年来, 美国积极推进《防晒创新法案》(Sunscreen Innovation Act),并启动OTC专论修订工作,包括防晒剂再评估、标签要求修订、对产品剂型的调研和评估,以及对防晒剂透皮吸收和纳米防晒剂的关注等。结论:美国对于OTC专论的修订以及相关研究工作值得关注,建议充分借鉴美国OTC专论等国际法规标准中的技术要求,结合我国监管实际,建立起关于防晒产品的科学完整的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
  • 合理用药
  • 陈春燕, 单慧亭, 赵海霞, 丁楠, 熊代琴
    中国药事. 2021, 35(4): 456-461.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并对其神经/精神毒性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报的全部莫西沙星ADR,并对其神经/精神毒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收集的110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0岁以上,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患者的原发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在110例中有3例口服给药,其余均采用静脉滴注给药。ADR多累及皮肤及神经/精神系统,且神经/精神系统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60岁)、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和白蛋白水平相关。110例ADR的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7天内,转归时间多为24小时以内。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结论:应加强临床使用莫西沙星的规范性,老年、合并慢性病、血浆白蛋白低的患者更易发生神经/精神系统ADR,需提高监测力度。
  • 张志琪, 赵莹, 何恩辉, 王君, 崔向丽, 孙丽莹, 朱志军
    中国药事. 2021, 35(4): 462-47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儿童受者术前和术后预防接种疫苗的现状及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担忧,为更好地改进儿童肝移植手术前后疫苗接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 2013年9月~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过肝移植手术的儿童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微信及现场问卷调查,主要从儿童基本信息、儿童疫苗接种现状、家长对疫苗的认知程度、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担忧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71份,接受调查的儿童来自我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5.61% (88/171)的儿童只在出生时接种了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针,仅有6.43%(11/171)的儿童按计划全部接种了疫苗。家长普遍不清楚儿童在肝移植术后可以接种疫苗的时间(正确率25.15%,43/171)与疫苗种类(正确率78.95%,135/171)。43.86%的家长表示曾通过各种渠道接受过肝移植术后儿童疫苗接种教育,且大部分信息来自于肝移植的医护人员(71.35%,122/171)或家长交流(58.48%,100/171)。在对肝移植术后儿童接种疫苗的担忧中,最让家长们担心的是疫苗接种的安全问题(73.1%,125/171), 62.57%(107/171)的家长对于接种疫苗会产生不良反应和不接种疫苗会导致感染风险两方面均产生担心。结论:肝移植儿童受者术前和术后普遍存在疫苗接种不完整、不及时的现象,家长对疫苗接种认知程度也普遍偏低且存在各种顾虑。临床及防疫部门应该重视及规范肝移植前后疫苗接种问题,多为家长提供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普及,以提高患儿疫苗的接种率。
  • 研究进展
  • 郭佳乐, 许建霞, 刘斌, 付步芳, 李岩
    中国药事. 2021, 35(4): 471-478.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骨缺损治疗中通常使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较好的钛合金骨科医疗器械进行替换,但是传统的加工制造工艺不能满足对复杂外形医疗器械的加工要求。近年来流行的3D打印技术具有传统材料制造技术不具有的优点,其性能优良的生物医用材料结合先进的材料制造技术,在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可以按照患者的需求制造特殊外形和结构的骨科医疗器械,从而实现个性化医疗。近几年出现了很多3D打印的骨科植入物,都表现出了优良的生物学性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钛合金材料在力学性能上不能很好地匹配人骨,产生“应力屏蔽”现象,研究者们通过3D打印制造多孔结构的钛合金来降低钛合金人体植入物的弹性模量,也有研究者通过3D打印制造低模量的新型β型钛合金,这两种途径都有效地减小了应力屏蔽现象。此外,3D打印制造的钛合金零件往往会产生空隙和未熔化的粉末缺陷,从而导致表面光滑度下降和金属离子过度析出,影响骨科植入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者们通过对3D打印钛合金骨科植入物进行表面处理,提高了生物安全性。通过创新三维结构和改进钛合金材料的成分使骨科钛合金医疗器械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较好的优化,通过一些表面处理技术提高了3D打印钛合金骨科医疗器械的表面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其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临床上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科医疗器械修复骨缺损的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 3D打印技术将成为定制化骨科医疗器械的主流制造方法,会有更多的3D打印新工艺和新材料出现。本文主要就3D打印骨科钛合金医疗器械产品的研究进展做出简要评述。
  • 医院药事
  • 高悦, 王申雅, 杨林, 吴婷婷
    中国药事. 2021, 35(4): 479-486.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1.04.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结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前置审方系统运行实践,探讨前置审方系统在医院处方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为完善医院自定义处方审核规则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进一步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HIS系统及前置审方系统分别调取2019年3月-8 月(前置审方前)、2020年3月-8月(前置审方后)所有门诊处方,比较系统运行前后处方合格率、不合理类型及处方占比、药师干预成功率,评价前置审方系统在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中的作用,并对系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前置审方系统运行后,处方合格率由83.28% 上升至95.33%,药师干预成功率为60%左右,不合理处方占比以适应症不适宜比例最高(约63.01%), 用法用量占比10.87%、相互作用占比5.11%、禁忌症占比0.44%。结论:前置审方系统可明显提高处方合格率、提升药师干预成功率,减少审方时间,对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有积极作用。但在系统运行期间也显现了人工智能的一些缺陷,有待于后续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