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 全选
    |
    监督管理
  • 毛振宾, 闫金定, 张雅娟
    中国药事. 2022, 36(9): 967-97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推进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提升我国药品监管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方法: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等的文献研究,厘清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特点、目标任务及其评审和管理,通过田野调查掌握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并对其成效与不足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针对药品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科技水平不高、支撑监管能力不足的现状, 提出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原则、标准和程序,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
  • 袁利佳, 汪小燕, 杨志敏, 张宁
    中国药事. 2022, 36(9): 973-983.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并发挥其在药品注册体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梳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突破性治疗认定(BTD)、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优先药物计划 (PRIME)和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和案例,进一步探索优化我国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在药品注册体系中的发展方向。结果与结论:FDA、EMA和NMPA的药品注册体系中均具有突破性药物治疗程序。FDA自2012年7月实行加快程序中的突破性治疗认定,通过大量案例积累了相对完善的管理经验,EMA的PRIME专人专管的政策支持以及明确的资格申请数据要求,均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突破性治疗药物法规于2020年落地实施后,至今也积累了一定案例。通过对FDA、EMA和 NMPA关于BTD的法规对比,为我国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实施提供建议。
  • 游正琴, 刘震, 王俊
    中国药事. 2022, 36(9): 984-98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完善构建省级职业化专业化药品(含医疗器械、化妆品)检查员队伍(以下简称省级药品检查员队伍)提供建议。方法:总结归纳贵州省省级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相关法规和要求; 分析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结果与结论:贵州省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奠定了省级药品检查员队伍基础,但是队伍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有待加强,检查员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质量体系不能有效保障各项检查工作需求;专职检查员缺乏上升通道和有效考核评价机制。建议深化教育培训工程和持续优化质量体系提升检查员队伍专业化水平;通过打通专职检查员上升通道,构建完善检查员考核评价体系,尽快解决职业化问题。
  • 质量管理
  • 韩小旭, 赵霞, 杨会英, 孙会敏
    中国药事. 2022, 36(9): 990-1001.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介绍国家药包材标准物质的发展历程、现状,探究我国药包材标准物质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分析比对的方法,总结国家药包材标准物质现存的问题,为药包材标准物质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国家药包材标准物质发布5年,在控制药包材质量和提升检测机构检验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覆盖面和推广度方面有待提高。结论:国家药包材标准物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和《国家药包材标准》2015年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需进一步发挥药包材标准物质在国家标准中起到的“砝码”作用。目前所发行的药包材标准物质涵盖添加剂品种较少,各品类不能全覆盖,在实际检测中有局限性,亟待更多品种的研制与开发。
  • 谢兰桂, 孙会敏, 杨会英, 赵霞, 肖新月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02-100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述塑料类药包材中常用抗氧剂的种类和特性、检测方法和分析策略,为药品及药包材行业检测人员开展药品与包材的相容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国内外药典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塑料类药包材抗氧剂的类型、检测方法和分析策略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与结论:常用的塑料类药包材抗氧剂类型有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硫代酯类抗氧剂及复合类抗氧剂。根据抗氧剂的结构特点和光学性质,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超临界色谱分析法。为全面和高效检测塑料类药包材中的抗氧剂,需要从提取方法、提取溶剂、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综合施策。 塑料类药包材中抗氧剂的分析正朝着高通量、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 乔涵, 肖镜, 王翀, 张炜敏, 于欣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10-1017.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探讨药检机构在质量体系运行方面的风险管理,为进一步加强药检机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MEA)、过失树状分析 (FTA)等风险评估工具,结合药检机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识别评估药检机构质量管理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与结论:通过FMEA模型,识别出4个高风险、11个中风险以及6个低风险。结合FTA 与风险过滤分析,高风险因素主要与机构权威性、检测报告和人员管理相关。基于新法更严、更高的监管要求,药检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机构管理体系,加强数据真实性以及报告书发放管理,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及管理,才能保障药检机构的权威性和先进性,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 刘珊珊, 张云娟, 王健, 董丹丹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18-102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掌握目前山东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质量的策略。方法:通过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结合对临床试验机构开展问卷调研和现场调研,对山东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及相关专业备案情况、承接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项目情况、临床试验团队构成、人员培训、临床试验管理等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各方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山东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还存在着临床试验团队专职人员配备不到位、临床试验团队人员培训不足、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研究者临床试验水平有待提高、相关监管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制定科学完善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配备临床试验团队专职人员,加强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法规体系建设,探索创新监管模式,不断提升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质量,促进体外诊断试剂行业高质量发展。
  • 徐鸿, 邓继华, 于睿, 周洋, 于新兰, 孙磊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26-1033.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国家中药饮片抽验专项工作,了解冰片在饮片市场整体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冰片的质量标准,为冰片饮片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对42个厂家生产的 116批冰片按法定标准检验,通过关键项目检验和不合格项质量问题的发现,建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结果:在116批冰片样品中,有30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25.9%;其中,性状不合格率为12.9%,熔点、不挥发物不合格率均为10.3%,樟脑限量检测不合格率为24.1%,龙脑含量测定不合格率为11.2%。 结论:抽验冰片样品的不合格率较高反映出未严格按照工艺生产合成冰片,严重损害了用药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加强对使用单位及生产单位的监管。
  • 监管技术
  • 魏慧慧, 刘艳, 殷剑峰, 苏丽红, 王玉梅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34-103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游离DNA保存管中咪唑烷基脲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咪唑烷基脲水溶液中含有的尿囊素和甲醛的缩合片段,可以与Nash's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产物[3,5-二乙酰基-1,4-二氢二甲基吡啶(DDL)],以其吸光度与咪唑烷基脲浓度成正相关的特性来测定咪唑烷基脲的含量。优化使用本方法检测该类产品的线性范围,考察其定量限、精密度及准确度、特异性指标,并以所建立的方法初步用于游离DNA保存管检测。结果:本方法检测的线性范围确定为0.025~1.6 mg·mL-1,定量限为0.057 mg·mL-1,以高、中、低浓度样品评估方法精密度,其标准偏差均不大于10%。检测咪唑烷基脲国际标准品配制的模拟样品,其回收率在85%~115%范围内,且其结果不受常见添加剂的干扰;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了两批两种规格的细胞游离DNA保存管,结果均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游离DNA保存管中咪唑烷基脲的定量检测。
  • 柴国林, 宋平顺, 魏玉萍, 郑检, 孙科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40-1048.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前胡中掺假硬前胡的专属性鉴别方法,为前胡药材的质量监控和进一步的补充检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250 mm×4.60 mm,5 μm),以甲醇(A)- 水(B) 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 1.0 mL·min-1,检测波长 320 nm,柱温 30 ℃,进样体积 10 µL,建立 HPLC技术的特征峰面积比值法和指纹图谱法,对于前胡与硬前胡两种药材或饮片的真伪性进行鉴别。 结果: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前胡相似度为0.981~0.998,硬前胡相似度为0.103~0.169,实现了二者的完全鉴别;通过44批次前胡中掺假硬前胡的样品分析,特征峰比1和峰比2分别实现了95.6%和97.8%的鉴别,特征峰比适用于掺假判断。结论:该方法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较好,试验分离度高,为前胡药材质量控制、真伪鉴别及掺假检验提供专属性强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前胡相关产品用药安全。
  • 苏卫, 贺双艳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49-106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辅酶Q10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SMEDDS),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研究。 方法:以粒径和自乳化时间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佳SMEDDS处方比例; 再通过考察混合油相中辅酶Q10的饱和溶解度来确定辅酶Q10 SMEDDS处方载药量;最后考察促饱和物质与辅酶Q10 SMEDDS的相容性及乳化后的稳定性,得出加入促饱和物质的种类和用量;并对辅酶Q10 S-SMEDDS的理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辅酶Q10 S-SMEDDS的最优处方为中链甘油三酯(MCT)-聚氧乙烯醚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EL)-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配比为30.92∶58.94∶40,辅酶Q10的载药量为8.3%,羟丙甲基纤维素K100(HPMC K100)的加入量为 2%,形成的微乳粒径平均值为28.90 nm,乳化时间平均值为29.49 s,电位平均值为-31.15 mV,溶出度在20 min时达到90.11%。结论:所制备的辅酶Q10 S-SMEDDS可明显提高其溶解度,且乳化后稳定性更好,比普通SMEDDS更具有优势。
  • 研究进展
  • 杨颖, 王雪, 文海若, 耿兴超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61-107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多种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其生物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纳米材料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经毒性。本文讨论了纳米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及因素;纳米材料的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的中枢神经毒性效应、外周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并论述了国内外用于体内神经毒性、体外神经细胞培养模型的神经毒性以及替代的评价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及神经毒性探究提供参考。
  • 唐茵茹, 姜华, 王雪, 汪祺, 文海若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71-1077.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毒性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型化合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以评价遗传毒性风险是当前药物研发人员的迫切需求。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对细胞进行多参数检测和分选的技术,具有自动化、高通量、特异性强等特点,目前已被应用于多种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中。本文综述了流式细胞术在遗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遗传毒性评价上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 医院药事
  • 张翠莲, 许婷婷, 王彪, 李文瀚, 左玮, 刘建茹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78-1086.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2017-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软膏与乳膏剂的抽检不合格信息,通过梳理凸显问题,为确认改进目标与提升药品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在NMPA数据查询库的“全国药品抽检”界面,以“乳膏”与“软膏”作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查询。经提取信息,用Excel进行梳理。 再按药品品名、生产批号、检验依据、不合格项目、标示生产企业名称(来源、产地)、抽检类别与抽样环节等进行归类,并按占批次百分比统计,分析涉及的市售药品与医院制剂占比,以及项目不合格发生率。结果:39批不合格乳膏产品中,有市售药品21批,占53.85%;医院制剂18批,占46.15%。其中, 市售不合格乳膏21批中的国抽样品占61.90%、地抽样品占38.10%,“含量测定”项目不合格发生率占 42.86%、“装量差异”占23.81%;而18批不合格乳膏类医院制剂均系地抽,其“含量测定”项目不合格发生率占37.50%、“装量差异”占55.56%。8批次不合格软膏包括市售2批、医院制剂6批。两剂型的项目不合格发生率以“含量测定”占比最高,乳膏与软膏类分别为38.46%、37.50%。结论:制药企业与医院生产的软膏与乳膏剂型的不合格项目分布与发生率趋于一致,且共性风险集中在含量控制项目;而医院制剂凸显风险还包括最低装量不合格的批次占55.56%。提示制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应进一步改进设备与包装、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 郭梦林, 信凡雪, 李飞娥, 杨光洁, 王璐楠, 陈国松, 李娟
    中国药事. 2022, 36(9): 1087-109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2.09.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历年来医疗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建立与我院实际医疗工作契合的高警示药品目录及警示内容,加强高警示药品临床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委员会推荐使用的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目录等资料,查阅药品说明书、相关临床指南,结合文献记载的高警示药品用药风险案例、中国裁判文书网高警示药品相关案例,编写高警示药品目录及其警示内容。根据已发表的高警示药品调查问卷相关文献,制定以警示内容为导向的高警示药品目录。结果:将二百余种药品列入我院高警示药品目录,并将其分为特殊警示级高警示药品和一般警示级高警示药品。特殊警示药品分为11类、6种,一般警示药品分为16类。制定《高警示药品速查手册》,供医务工作者学习,相关内容通过我院临床医务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复审。结论:药师通过有效途径建立我院高警示药品目录, 整理警示内容,解临床之惑,把对不良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前馈控制,从源头上促进高警示药品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