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 全选
    |
    监督管理
  • 程文闻, 刘小辉, 张丝雨, 杜雯玺, 朱靓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01-110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药企研发投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以前4轮(截至2021年2月)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的国内上市企业作为实验组,利用一对一倾向匹配得分(PSM)筛选出特征相似的未中标国内上市企业作为对照组,利用双重差分(DID)进行分析。结果: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中标药企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规模、营业利润等变量对药企研发投入有正向影响,企业年龄和财务杠杆对研发投入有负向影响。药品价格和销售费用在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企业研发水平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国家应持续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增强政策协同效果;企业应顺应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发展战略,不断开拓创新。
  • 赵艳霞, 焦国慧, 李思琦, 苗晶晶, 王玉姬, 吴琨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10-1114.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医疗器械标准在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的分类及应用要求、标准符合性评价方面关于检验报告和检验机构资质的要求;对比美国标准体系下的医疗器械认可推荐性共识标准机制及其对医疗器械检验实验室的要求,并介绍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有关标准符合性评估方面的合格评定计划;总结分析两国监管的异同,提出未来医疗器械监管发展中标准与专利融合的必要性。结果与结论:中美两国在医疗器械标准监管的管理模式上有诸多不同,但本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标准的监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着眼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并重视对先进技术和专利的吸纳以及向国际标准的转化,以期提升器械监管水平,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高水平发展。
  • 陈航, 姚炜凯, 吴声杨, 何沁雪, 林红, 吴春敏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15-111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旨在推进福建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落实主体责任,提高持有人和生产企业共线生产质量管理能力,有效控制污染的风险,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方法:归纳国外药品共线生产相关法规指南,分析福建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生产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共线生产问题和风险。结果:通过对缺陷问题的梳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共线生产风险评估不充分、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清洁验证相关缺陷和设备及文件控制方面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结论:本文可为进一步规范福建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共线生产的科学管理,为有效降低药品共线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 监管技术
  • 李耀磊, 李海亮, 昝珂, 左甜甜, 王莹, 钱正明, 李文佳, 金红宇, 马双成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20-1128.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冬虫夏草繁育品干品和鲜品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无公害冬虫夏草的繁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干品和鲜品样品进行有机破坏处理,以ICP-MS法为检测方法,对干品和鲜品共30批次的样品中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5 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测定结果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前期建立的风险评估方法(HI或MOE法)从食用及药用两方面对分析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分析过程中各元素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进样精密度RSD在0.34%~0.79%之间,各元素的回收率在93.0%~103.0% 之间。30批次样品中,Cu、Cd全部检出,含量范围分别是2.1~8.98 mg·kg-1和0.02~0.25 mg·kg-1;As 有26批检出,含量范围是0.10~0.48 mg·kg-1;Pb有16批检出,含量范围是0.10~0.50 mg·kg-1;Hg仅有 4批检出,含量范围是0.02~0.05 mg·kg-1。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干品和鲜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u、Cd、Hg元素的HI<1,Pb、As元素的MOE> 1,干品和鲜品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潜在的健康风险均较低。结论:本研究为繁育无公害且低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冬虫夏草和其质量标准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曲迪, 薛傲, 赵晨宇, 徐艳明, 薛慧, 耿放, 赵继会, 杨波, 张宁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29-113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石菖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石菖蒲挥发油抗阿尔兹海默症(A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C-MS技术对石菖蒲挥发油成分进行精准鉴定,运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石菖蒲挥发油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 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AD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并提取交集靶点,随后对其进行PPI网络构建和拓扑分析、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经GC-MS分析共得到74个挥发油成分。获得成分疾病交集靶点138个,经PPI网络拓扑分析发现ALB、ACTB、TNF和IL-6 4个核心靶点。GO结果显示,石菖蒲挥发油可能通过激素的反应、对外源性物质刺激的反应和激素水平调节等来发挥抗AD的作用。KEGG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可作用于PI3K-Akt、cGMP-PKG、NF-κB和cAMP 等信号通路对AD进行干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石菖蒲挥发油可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抑制神经炎症和减少氧化应激发挥其抗AD的作用。
  • 史随随, 周剑, 罗越毅, 高君, 祁宝玉, 巢国俊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40-1148.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三七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补充获得三七的有效成分,并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收集其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等5个数据库检索RVO疾病靶点,并将三七成分靶点与RVO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利用STRING、Cytoscape 3.8.2 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基因,对其进行GO和 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Sybyl-x 2.0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出三七有效成分10种,涉及354种蛋白。RVO的疾病靶点有181个, 其中9个是三七治疗RVO的潜在靶点。“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核心作用靶点包括VEGFA、EGFR等;通过GO及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参与RVO主要生物学过程28种,相关信号通路18条。三七治疗RVO潜在的分子机制与纤溶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关键信号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三七主要活性成分DFV、Panaxydol等与VEGFA、EGFR 等关键靶点有着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三七的多成分通过纤溶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及HIF-1等多条生物学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通路、多效应作用于视网膜,进一步发挥治疗作用,而VEGFA、EGFR等可能是潜在作用靶点。
  • 朱靖, 赵振霞, 苏建, 刘永利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49-115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三七伤药片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与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采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树脂(MCX)固相萃取小柱对供试品进行纯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使用COSMO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乙腈-0.1% 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32 nm。采用SIMCA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产品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与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分别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101.8%(1.6%)、100.6%(1.4%)、97.8%(1.1%)、 100.8%(1.5%)、101.0%(1.6%)、100.7%(0.8%)。17批次样品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批次之间6种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是影响产品之间差异的关键因素。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三七伤药片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三七伤药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 段茂芹, 于传飞, 付志浩, 梅玉婷, 王兰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60-1171.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算法的Trutools模式,利用手持拉曼光谱仪建立快速鉴别抗体类药物的方法。方法:通过选取抗PD-1抗体、抗VEGF抗体、抗Her-2抗体,采集拉曼光谱数据, 建立数据模型,分别对3种抗体进行鉴别。选择其中一种抗PD-1抗体,采用加热和光照两种条件对其进行加速降解处理,利用手持拉曼光谱仪对加速降解的抗体进行检测,研究所建方法能否检出加速降解的抗体。并通过分子排阻色谱(SEC-HPLC)、离子交换色谱(IEC-HPLC)及竞争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加速降解的抗体进行检测,与拉曼光谱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建立的拉曼光谱数据模型可以鉴别3种不同类型的抗体,且拉曼光谱可以鉴别加速降解后的抗 PD-1抗体。结论:手持拉曼光谱仪可以用来快速鉴别抗体类药物。本研究首次将手持拉曼光谱仪引入到抗体药物大分子检测中,为抗体类药物的现场快速鉴别及打假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方法。
  • 研究进展
  • 王文波, 于传飞, 王兰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72-117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狂犬病病毒(RABV)中和单抗的研发进展及其表位和中和广谱性研究评价进行综述, 为行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开展的狂犬病病毒中和单抗研究进行梳理和汇总。结果与结论:中和抗体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RABV单抗品种上市并有多个品种处于临床评价阶段。RABV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且感染发病后致死率极高,为了最大程度地中和自然流行的RABV病毒株,以防止感染后狂犬病的发生,在单抗候选药物研发时应对其表位和广谱性进行充分的研究评价。
  • 谷海媛, 刘杰, 马双成, 王淼, 高慧媛, 郑健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80-119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近年来黄芪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对黄芪的 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建立黄芪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对黄芪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归纳综述,并从黄芪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有效性、不同生长年限和产区、网络药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其Q-Marker的预测,对黄芪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通路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综合以上研究,发现黄芪的化学成分复杂,包含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和氨基酸等;药理活性多样,具有抗肿瘤、保护心血管、抗衰老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但是现行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指标单一,存在局限性,因此,应建立安全、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品质评价体系。通过预测分析,建议将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山柰酚、芒柄花苷、正己醛作为黄芪Q-marker的参考。黄芪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黄芪炮制品的药理研究较少,应扩大其炮制品的研究范围。
  • 王馨平, 聂黎行, 康帅, 马双成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193-121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紫苏叶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综述,为紫苏叶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紫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控制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从紫苏叶中分离或鉴定得到7类共200余个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花青素、酚酸、三萜、氨基酸和糖共7类化合物,其中以挥发油成分最为丰富。现代研究表明,紫苏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过敏、抗肿瘤、抗血栓、抗抑郁等丰富的药理作用。紫苏叶中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HSGC/MS、GC-MS 等方法测定,迷迭香酸和多酚等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HPLC-PDA、UFLC-Q-TOF-MS等方法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紫苏叶各论收载的质量控制项目可望进一步完善;建议针对紫苏叶片颜色与其化学成分及质量的相关性开展系统研究。
  • 医院药事
  • 张丝雨, 沈佳钰, 舒幼娜, 戚建航
    中国药事. 2023, 37(10): 1213-122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规范口服药品拆零流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口服药品拆零模式进行优化,使用扫码拆零模式取代传统人工拆零中的核对、记录等环节。以分包差错率、工作效率、药师和临床科室满意度为指标,对扫码拆零模式进行评估。结果:使用扫码拆零模式后,口服药品分包差错率降低 91.5%,工作效率提高33.3%,药师满意度达100%,临床科室满意度提升至91.8%。结论:扫码拆零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口服药品分包差错率,提升药师工作效率和临床满意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为规范和推进口服药品智能化调剂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