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15
  

  • 全选
    |
    监督管理
  • 徐大丽, 章文霞
    中国药事. 2023, 37(8): 857-863.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促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在我国持续发展,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梳理药品MAH制度实施以来,2020-2022年全国药品申请及抽样的相关数据,并随机抽取150家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相关数据,汇总药品MAH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总结药品MAH 制度对我国药品创新、审评审批及质量监管等重点环节带来的影响,提出参考性建议。结果与结论:药品MAH制度在激发药品创新积极性、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方面已初见成效,建议持续强化药品MAH主体责任,全面提高药品监管能力,提升检查员整体素质,持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构筑符合中国国情的药品MAH制度。
  • 樊红延, 胡敬峰, 赵婷婷, 张建永, 冯巧巧
    中国药事. 2023, 37(8): 864-86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核查过程中疗效指标相关问题的关注点,为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核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实施和检查相关指导性文件,对疗效指标相关核查要点进行总结;并结合近年来现场核查经典案例,梳理核查过程中不同试验设计的药物临床试验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及对应的常见问题,分析现场核查的关注点。结果: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了疾病临床终点或相关重要临床事件类疗效指标、量表类疗效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类疗效指标、影像学结果类疗效指标4 类常用疗效评价指标的现场核查关注点。结论:不同类型的疗效指标具有不同的评估要求、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现场核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考虑适当的关注点,才能使核查工作更加高质高效地开展。
  • 郝亚冬, 张金懿, 欧文婷, 杨蕴琪, 冯晓文, 李东辉, 王永欣
    中国药事. 2023, 37(8): 870-88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规范药品抽样工作,解决药品抽检中抽样点位缺乏统筹规划管理的问题,提出可量化的抽样评价指标,提升监管效能,促进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方法:通过GIS对北京市海淀区2019年至2022 年药品抽样信息采集分析。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缓冲区分析法、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海淀区药品抽样点位的空间分布情况、覆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海淀区药品抽样点位分布呈聚集特点。与海淀区总体可抽样点位相比,克服了部分聚集性,但近年来聚集程度仍有所增加。抽样点位分布表现出沿商业中心、交通要道、综合居民用地分布的特征,在总可抽样点位“三核”“多点” 连带、东南聚集、西北稀疏的地理格局上,逐年变化,呈现出“多核”“南移”“两极”的变化态势。 以覆盖率为抽样评价指标可见,海淀区抽样点位数量覆盖率4年达35.74%,去除重复点位后为21.28%, 年新增覆盖率在3.58%~4.28%,每年逐步增长但增速较为缓慢。各街镇点位数量选取较为平衡,仅个别街道表现出新增覆盖率不足。抽样点位服务面积覆盖率总体趋势表现为与街道行政区域面积呈负相关, 80%以上的街道可实现4年监管周期内对点位服务范围全覆盖,40%以上街道的全覆盖周期可缩短至2 年。但不同街道面积覆盖率差异较大。与抽样点位分布联系密切的因素包括人口密度、住宅区、路网密度及停车区位因素。结论:提出应区分不同分布密度特点区域采取不同抽样原则。点位密集区动态选择重点监管方向,点位分散区加大抽样点位选取密度。利用抽样点位覆盖率作为监管抽样的评价指标。通过GIS对点位的统筹管理规划,平衡抽样实施性与科学性,提升监管效能及数字信息化水平。
  • 朱卓辉, 李雨, 江海兰, 姚东明
    中国药事. 2023, 37(8): 881-88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注册分类政策的历史变革过程,为新形势下中药注册分类管理制度和审评审批技术评价体系的继续改革和完善提供思路。方法:运用多源流理论模型,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3个方面分析我国中药注册分类管理制度的政策演变过程,说明中药注册分类制度改革和建立并完善遵循中药发展规律的审评审批技术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结果与结论:注册分类作为中药注册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中药未来的研发注册和创新趋势。结合中药注册审批的实际情况, 针对上市中药审评核查资源有限等现实挑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政策企业家等多方主体加强配合,进一步推进中药注册分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中药研发和创新。
  • 唐菀晨, 由玉伟, 陆颖, 顾淼
    中国药事. 2023, 37(8): 890-896.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构建药品说明书共建共治体系,以期解决我国药品说明书在信息公开、更新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药品说明书”等为关键词,通过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欧洲药品管理局网站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梳理国内外药品说明书信息公开和更新相关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了解各相关方对于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公开意愿和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提出工作建议和信息化构想。结果与结论: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我国药品说明书信息公开、更新相关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说明书内容不断规范,但目前仍存在上市许可持有人主体责任落实不够、信息不规范不共享以及信息化应用落后等问题。构建药品说明书共建共治体系可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新思路,药品监管部门可引导持有人落实主体责任,持有人应履行及时公开和更新药品说明书的责任,各方共同助力促进我国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
  • 王岩, 张庆生
    中国药事. 2023, 37(8): 897-904.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确保药品检测实验室所获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可以持续满足实验室认可要求。方法:解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新版《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的关键历史背景, 凸显该文件本次修订的重要意义,即国际单位制的重新定义,四大权威组织共同发布了新的关于计量溯源性联合声明,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修订了其计量溯源性政策文件,CNAS作为ILAC的正式成员按要求跟进修订。在此基础上将新旧两版文件的内容进行详细比对,并从新版文件的依据、范围、要求、表述与结构等方面对本次修订内容进行解析。结果与结论:利用梳理出的重点修订变化,结合药品检测实验室日常工作特点,为此类实验室持续满足认可要求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运行和维护建议。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的合格评定机构和评审员准确快速掌握该文件提供参考。
  • 崔鑫, 耿洪娇, 韩晟, 谢雁鸣
    中国药事. 2023, 37(8): 905-91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经济性,以期为卫生医疗用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Treeage Pro软件构建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气滞血瘀证的决策树模型,成本参数来源于米内网数据库和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同时根据一项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得出效果参数(临床有效率)评价2种治疗方案短期内的经济性,模型模拟的时间跨度为14天。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旋风图)、概率敏感性分析(增量成本效果散点图、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对本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进行验证。结果:基础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ICER值为6589.15元,约为0.20倍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即相比于对照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组每多治疗1例有效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气滞血瘀证患者需多花费6589.15元,当患者的意愿支付价格高于 6589.15元时,试验组更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优于对照组。敏感性分析结果验证了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结论:假定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作为患者的个人意愿支付价格,急性缺血性中风气滞血瘀证患者使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常规治疗比单用常规治疗具有经济性的概率更高。
  • 邵俊娟, 胡康, 高志峰, 孙会敏
    中国药事. 2023, 37(8): 913-918.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供应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撑药品监管需求和行业发展。方法:通过研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准物质供应部门2022年接收的标准物质供应申请资料,梳理供应流程的各环节要素,分析供货周期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分析标准物质的供应流程,可为用户顺利订购提供指导,也为提高订单处理的工作效率提供参考。结论:通过梳理并优化标准物质供应流程、简化工作程序,可以方便用户自主订购、提高订单处理效率、节省人力与时间成本,实现用户与供应机构双赢,并有助于把好饮食用药安全关。
  • 监管技术
  • 陈桂芳, 高娟, 谭伟, 张祎, 孙赟, 秦定梅
    中国药事. 2023, 37(8): 919-924.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研究鸭嘴花碱急性毒性,评价鸭嘴花碱的安全性。方法:将120只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均等分为6组,每组20只。按40 mL·kg-1小鼠灌胃体积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密切观察4 h, 记录小鼠毒性反应与死亡率。连续观察14天,记录小鼠一般状态,解剖观察脏器并计算脏器指数,对存活小鼠肝脏、肾脏进行HE染色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小鼠对鸭嘴花碱最大耐受量(MTD)为153.6 mg·kg-1。观察14天后,与空白组比较,小鼠一般状态、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病理结果显示无肝肾毒性;血浆中ALT、Cre无显著变化,AST、BUN含量有下降趋势。结论:小鼠对鸭嘴花碱的MTD为153.6 mg·kg-1,该剂量下对小鼠安全性高。
  • 任丽萍, 范慧红
    中国药事. 2023, 37(8): 925-931.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合成肽类药物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合成肽类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入手, 分析梳理合成肽类药物相关指导原则及不同药典中与其相关的通用技术要求现状。结果与结论:与传统药物相比,合成肽类药物结构复杂,质量属性分析方法的建立具有更大的难度和特殊性,质量控制的要点在于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表征、肽相关杂质的控制与分析和质量控制用标准物质的研制。
  • 孙悦, 胡馨月, 张伟, 张慧, 李晶, 梁成罡
    中国药事. 2023, 37(8): 932-943.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去氨加压素片有关物质检测中一未知干扰物质影响有关物质检出和定量,不利于产品的质量可控,本文对该干扰物进行结构确证与来源归属,并优化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以消除该未知物质干扰, 为标准修订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对未知干扰物质进行结构确证,通过改变色谱柱、流动相梯度等条件优化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对优化后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采用稳定性考察样品及多批次上市产品评价新的检测方法。结果:确证未知干扰物质为聚维酮K30,来源于制剂辅料;优化后的有关物质测定方法能够消除该辅料干扰,专属性、耐用性、精密度良好;去氨加压素在0.02 μg·mL-1至332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7);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 ng和2 ng。结论:该方法适用于去氨加压素片有关物质的测定, 能够将辅料聚维酮K30充分洗脱,消除对有关物质测定的干扰。
  • 郭莎, 李萌, 贾哲, 梅玉婷, 贺鹏飞, 田向斌, 吴昊, 王兰
    中国药事. 2023, 37(8): 944-953.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是衡量样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为准确地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和粒径,本研究探讨了溶液折光率对于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例,通过常见的外界刺激条件(冷冻-解冻)制备高浓度的蛋白质不溶性微粒,并将此微粒稀释至不同折光率的溶液(由PEG1000、海藻糖制备)中,利用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结果:当溶液的折光率接近蛋白质不溶性微粒折光率时,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的不溶性微粒含量低于实际的微粒含量。此外,随着溶液折光率的增加,采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出的不溶性微粒的粒径也随之减小。结论:蛋白质溶液的折光率发生改变,会影响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准确性。因此,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时,需要考虑到制剂处方的折光率对于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必要时可以采用稀释的方法降低折光率对蛋白质颗粒的屏蔽作用。
  • 冯巧巧, 纪红英, 梁蕊, 樊红延, 温清
    中国药事. 2023, 37(8): 954-96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单剂量给药时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序列、两周期交叉的试验设计。空腹组和餐后组分别纳入24 例健康受试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受试制剂(T)或参比制剂(R) 35 mg,第一组按照TR的给药序列,第二组按照RT的给药序列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血浆中曲美他嗪浓度进行测定。利用Win Nonlin 6.4及以上版本和SAS 9.3版本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空腹口服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69.73±12.86)和(74.43±13.45)ng·mL-1Tmax均为4.5 h;t1/2分别为(6.47±0.51) 和(6.38±0.42)h;AUC0-t分别为(825.74±140.29)和(867.88±126.28)ng·mL-1·h;AUC0-∞分别为(832.57±142.73)和(874.50±127.86)ng·mL-1·h。餐后口服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80.05±16.67)和(90.40±17.95)ng·mL-1Tmax均为4.5 h;t1/2分别为 (6.32±1.02)和(6.17±1.00)h;AUC0-t分别为(824.61±147.04)和(825.27±154.35)ng·mL-1·h; AUC0-∞分别为(831.34±149.00)和(831.43±156.99)ng·mL-1·h。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几何均值对应的90%置信区间符合等效范围要求(80.00%~125.00%)。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空腹和餐后组口服时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 刘毅, 郭贤辉, 覃玲, 严菁, 陈华
    中国药事. 2023, 37(8): 961-96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强引湿性标准物质甲钴胺研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应用性问题,为解决相似标准物质研发难题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采用动态水分吸附分析法(DVS)开展甲钴胺标准物质原料的引湿性研究,DVS设定温度为25 ℃,载气N2流速200 mL·min-1结果:推荐选用水分含量5%的标准物质原料, 并建议在环境湿度RH40%~RH50%的质控实验室快速完成称量工作。结论:本研究为确定合适水分含量的标准物质原料以及合理的应用条件等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 医院药事
  • 郭俊荣, 梁欣, 李江帆, 庞宏贤, 贺晓辉, 王旭红, 邵鑫迪
    中国药事. 2023, 37(8): 966-96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Ⅰ期临床试验药房试验用药品管理模式,总结经验和分析不足,为其他临床试验机构中心药房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析总结了Ⅰ期临床试验药房基本情况、试验用药品管理流程、智能冷链监控系统的使用、药物信息化管理等。结果与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Ⅰ期临床试验药房不同存储区域可满足试验用药品不同温度存储要求。采用智能冷链温度监控系统监测24 h环境及仪器设备温度,可及时发现超温情况,能尽早采取措施,将试验风险降到最低。试验用药品的电子化管理可在线动态管理与实时记录,提高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方便数据溯源,提高数据质量。
  • 研究进展
  • 胡欣燕, 李璐瑒
    中国药事. 2023, 37(8): 970-978.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08.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药饮片调剂自动化进展,为开展中药饮片药房自动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回顾中药饮片药房自动化的实践进展,梳理当下多种中药饮片调剂自动化模式,探讨其应用优势和发展方向。 结果与结论:中药饮片调剂自动化的发展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当下中药饮片形式多样,由此也发展出多种中药饮片药房自动化的模式。饮片调剂与煎药中心相结合是目前业内方兴未艾的新业态,将来或可成为中药饮片药房自动化的主流模式。配方颗粒虽然无法取代传统饮片,但是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也有可能在中药饮片药房自动化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中药饮片药房自动化建立了高效的调剂模式,符合当下医疗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