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0
  

  • 全选
    |
    监督管理
  • 廖学强, 叶耀辉
    中国药事. 2024, 38(9): 979-98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网售处方药监管政策的变迁逻辑,为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我国网售处方药监管政策进行梳理,基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政策和政治三条源流以及政策之窗的开启角度剖析我国网售处方药监管政策变迁历程。结果: 我国网售处方药监管政策经历了全面禁止、曲折探索和审慎放开3个时期。研究发现,多源流理论对我国网售处方药监管政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政治源流是推动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因素。结论: 在多源流分析过程中发现我国网售处方药监管政策存在问题识别滞后性、政策方案同质性等问题,未来要从强化问题反馈、协同制定政策、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 周玥, 马向君, 张启钧, 谢国亮, 李朝辉
    中国药事. 2024, 38(9): 986-993.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3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加强执业药师执业准入管理,完善执业药师注册制度,助力实现队伍高质量发展。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分析相关法规制度与文献。结果与结论: 我国执业药师注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总体平稳有序,较好地满足了执业药师及其所在单位的需求;但也存在与行政许可清单管理要求尚有差距,资格认定管理有待加强,执业准入管理尚待完善,违反注册制度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清、责任不严等现实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法治建设实际,提出积极推动执业药师立法,填补行政许可依据空白,现行注册制度实施中侧重在加强资格认定管理,探索建立以执业准入为基点的执业行为管理制度,以完善我国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制度,调动执业药师的执业主动性,实现执业药师注册的精准化、科学化、法治化,为促进队伍建设、维护药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支撑。
  • 罗卫花, 徐敢
    中国药事. 2024, 38(9): 994-100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中药材管理属性和科学内涵,探索中药材科学监管和高质量发展路径。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案例研究,明确中药材管理属性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探讨中药材监管路径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实践中中药材具备多重身份,法律法规对中药材属性也并未予以明确,建议建立单独的中药材管理规定以明确中药材管理属性。针对中药材使用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建议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科学界定中药材,并加强中药材协同治理。同时对中药材开展科学的分类管理,以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推动中药科学监管。
  • 接恒博, 李文瀚, 张翠莲, 左玮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01-1007.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取和整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2016-2022年发布的复方丹参片抽检数据,梳理其质量不合格问题特点和趋势,为促进中成药提升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在NMPA官网数据查询系统“全国药品抽检”界面,以“复方丹参片”作为关键词检索并提取抽检不合格相关信息。通过归类分析,统计复方丹参片质量不合格数据,并对涉事药品生产企业产品的不合格批次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54条本品不合格记录,涉及24家生产企业的46批产品,含量测定与重量差异未达标的批次占比分别为63.0%和34.8%。在含量测定未达标的29批产品中,主要不合格项目依次为三七含量(34.5%)、丹参酮IIA含量(20.7%)与丹酚酸B含量(20.7%)。药品不合格现象集中于某些生产企业,在涉及到的24家企业中,有6家(25.0%)出现3批或以上不合格产品,涉及不合格产品24批,占总不合格批次的52.17%。结论: 自2017年至2022年,复方丹参片质量抽检不合格的批次与项目呈下降趋势,表明本品质量整体向好,但质量风险仍然存在,提示生产企业应持续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经销商应完善药品运输和储存过程管理,避免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化。建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继续加强本品抽检与探索性研究,进一步提升复方丹参片的质量标准,保障公众用药质量。
  • 监管技术
  • 王献瑞, 张佳婷, 张宇, 李明华, 郭晓晗, 荆文光, 程显隆, 魏锋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08-1019.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E)分析并经数字量化处理,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算法构建数据辨识模型,以实现中华草龟、巴西龟、台湾龟、鳄鱼龟、鳖甲基原的数字化鉴定。方法: 经样品预处理后,对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龟甲进行UPLC-QTOF-MSE分析,并以混合样品为基准进行峰位校正、提取并经量化处理,获取反映多肽离子信息的精确质量数-保留时间数据对(Exact Mass Retention Time,EMRT)。然后基于信息增益率的特征筛选获取重要多肽离子信息,结合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数据建模,同时基于内部交叉验证中的准确率(Acc)、精确率(P)、曲线下面积(AUC)等参数进行模型评价。最后基于最优模型进行龟甲基原的鉴定验证分析。结果: 基于信息增益率的特征筛选,得到71个特征多肽信息,建立的RF模型具有优秀的辨识效果,准确率、精确率以及AUC均大于0.950且外部鉴定验证的正确率为100.0%。结论: 基于UHPLC-QTOF-MSE分析,并结合RF算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实现不同来源龟甲基原的数字化鉴定,可为龟甲的质量控制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和帮助。
  • 王小宁, 董馨, 布仁, 王跃武, 于娟, 陆景坤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20-1031.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法定量分析16批次肉豆蔻挥发油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和肉豆蔻醚,结合抗炎活性量效分析,对肉豆蔻的药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肉豆蔻挥发油,建立GC-MS/MS法分析肉豆蔻中6个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并对16批次挥发油样品中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条件:J&WDB-17ms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50 ℃,保持1 min,以10 ℃·min-1的速率升高到150 ℃,保持3 min;再以20 ℃·min-1的速率升高到250 ℃,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280 ℃;载气为氮气,流速为1 mL·min-1,分流比为10:1,进样量为1 μL;建立16批次挥发油处理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并进行药效分析;对挥发油中6个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X)、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药效分析,并将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及Pearson系数为正的化合物作为贡献性成分。结果: 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肉豆蔻醚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6个成分精密度试验的RSD在0.18%~0.90%,重复性试验的RSD在1.53%~2.90%,稳定性试验的RSD在2.11%~2.94%;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8.32%、99.41%、94.79%、98.82%、96.14%、97.81%,RSD分别为1.51%、1.62%、1.87%、0.71%、1.82%、1.31%。16批次挥发油样品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肉豆蔻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674~12.432、2.316~11.121、0.201~4.653、1.047~10.488、201.776~402.163、7.888~39.570 mg·g-1。量效关系分析显示,抗炎活性与6个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甲基丁香酚、榄香素、肉豆蔻醚对抗炎活性有贡献,其中榄香素贡献最大。结论: 建立了肉豆蔻16批次挥发油中6个成分的抗炎活性量效关系分析方法,本法简便快速,为肉豆蔻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
  • 荆文光, 贺方良, 李明华, 郭晓晗, 杨建波, 程显隆, 魏锋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32-104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多成分定量分析与化学计量学,建立不同基原厚朴药材辨识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基原厚朴药材中的紫丁香酚苷、木兰花碱、木兰箭毒碱、木兰苷A、木兰苷B、和厚朴酚、厚朴酚和辣薄荷基厚朴酚8个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Fisher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不同基原厚朴药材辨识关键指标,建立厚朴药材基原辨识模型。结果: 木兰苷B与木兰苷A含量比值与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比值可作为初步判定基原的指标,而基于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式得分可明显区分不同基原的厚朴药材。结论: 基于多成分定量分析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可识别不同基原厚朴药材,为多基原药材的辨识提供参考。
  • 王馨, 陈蔚东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43-105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4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国产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单抗部分关键质量属性进行质量研究,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根据曲妥珠的产品特性和作用机制,对质量属性进行评估分级,以7批原研曲妥珠为对照,检测7批国产抗HER2单抗部分关键质量属性。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检测电荷异质性;通过BT474细胞增殖抑制法检测生物学活性;利用生物膜干涉技术检测抗原抗体亲和力、单抗与FcRn亲和力以及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单抗与FcγRⅢa亲和力;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检测热稳定性。结果: 7批原研曲妥珠的离子交换色谱主峰面积百分比、生物学活性EC50值的Mean±3SD分别为(73.87±2.21)%、(0.20±0.06)μg·mL-1,7批国产抗HER2单抗相应检测结果分别为(73.54±3.24)%,(0.20±0.05)μg·mL-1。原研曲妥珠抗原抗体亲和力、单抗与FcγRⅢa亲和力及单抗与FcRn亲和力的平衡常数值(KD)分别为1×10-10、1×10-6、1×10-7,7批国产抗HER2单抗相应检测结果分别为1×10-10、1×10-6、1×10-7。国产抗HER2单抗与原研曲妥珠热稳定性图谱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抗HER2单抗关键质量属性研究方法,为该类国产单抗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郭宁子, 耿颖, 梅玉婷, 陈华, 魏宁漪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53-1064.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202403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氯化钠基础输液(36批次)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数量和形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探讨提高进口和国产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方法。方法: 采用光阻法和微流成像技术(MFI)分析产品中2~10 μm通道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2~10 μm通道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百分比均大于90%。注塑拉伸吹塑成型工艺(ISBM)产品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平均值、极差小于吹灌封一体成型工艺(BFS),但是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包装对不溶性微粒数量有显著性影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双阀)样品的不溶性微粒平均值最低,与其他三种包装有显著性差异。生产线对不溶性微粒有显著性影响,在相同工艺、包装条件下,生产线不同,结果存在差异。采用MFI技术分析,不溶性微粒的平均值结果与光阻法成线性相关,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可能有胶塞碎屑、塑料颗粒和纤维。结论: 不同生产线输液产品不溶性微粒数量在2~10 μm通道处具有显著差异,提示应重视对<10 μm通道处不溶性微粒的控制,为提升国产和进口基础输液安全性提供策略。
  • 娜迪热·艾尔肯, 彭军, 季志红, 刘婷, 希尔扎提·艾海提, 布现瓦纳·萨地克, 李茜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65-107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基于前期UHPLC-Q-Orbitrap-MS技术对洋甘菊化学成分的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洋甘菊治疗哮喘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洋甘菊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利用小分子药物靶点预测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挖掘有效活性成分和对应作用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TTD、PharmGkb、DisGeNet数据库获得哮喘的作用靶点;筛选后得到的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作用靶点的共同靶点,构建韦恩图(Venny Diagram);使用STRING数据库建立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工具数据库对“洋甘菊有效活性成分-哮喘疾病”的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注释分析及基因和基因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建立“洋甘菊有效活性成分-哮喘疾病靶点-通路”网络模型;运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对洋甘菊中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从洋甘菊中筛选出30个活性成分,确定洋甘菊治疗哮喘的共同靶点52个,其中核心靶点有TNF、MMP-9、STAT3、PTGS2、EGFR、TLR4、NOS2、JAK1、PLAUR、PTGS1。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JAK-STAT、IL-17、NF-κB、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TNF与核心成分对接结果均小于0 kcal·mol-1,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洋甘菊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治疗哮喘,为揭示洋甘菊治疗哮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医院药事
  • 唐弦, 王静翠, 何昆, 常壤丹, 武志昂, 唐晓蓉, 胡明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76-1085.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202404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了解医疗机构实施药品价格监测管理的现状,了解医务人员对“红黄绿”监测等药品价格监管措施的认知及态度,为规范和完善药品价格监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样本医疗机构开展问卷调查,对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对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实施差异等进行推论统计学分析。结果: 问卷调查共收回25家医疗机构370份医护药受访者有效问卷。76.8%受访者认为当前的药品价格呈现稳定至下降趋势,降价幅度方面三级医疗机构的感知大于二级医疗机构(P=0.034)和二级以下医疗机构(P=0.005);医务人员普遍认为药品价格监管政策对其处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影响政策有“药占比”(n=323,87.3%)、“集采”(n=294,79.5%)和“基药”(n=294,79.5%);医务人员开具处方时优先考虑因素有“临床效果”(n=178,48.1%)和“药品价格”(n=147,39.7%);访谈显示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人员对“红黄绿”监测规范的理解尚不到位,部分医疗机构未建立完整透明的内部管理制度。结论: 药品价格控制政策实施有效,维护了药品市场的合理价格并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但不同药品监管政策的冗杂对医生处方行为有一定限制影响,建议不同政策间应做好落地协调与细化,医疗机构建立透明价格监测体系,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 研究进展
  • 郝晓甜, 周海卫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86-1092.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404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随着疫苗的接种及抗病毒药物的治疗降低了HBV的感染,但HBV的消除仍是一大难题。HBV标志物是诊断HBV感染、观察疾病进展以及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最主要检测指标。临床上,HBV标志物主要包括传统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学标志物以及新型标志物。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标志物能更准确地评估HBV感染的活性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HBV标志物尤其是新型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BV的精准诊断、治疗以及临床预后等提供参考。
  • 国外药事
  • 刘嘉嘉, 陈奕宇, 胡明
    中国药事. 2024, 38(9): 1093-1100. https://doi.org/10.16153/j.1002-7777.2023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美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提出建议。方法: 通过美国PharmGrad网站和各院校官方网站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内容,构建分析用Excel数据汇总,从各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2所开设药物经济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美国院校,包括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各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整体培养目标明确;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采用多种培养方法实现培养过程的多样化,包括开展研讨会、药物经济学方面的独立研究以及提供实习机会等;在课程的开设方面,整体可将课程分为7大类,各院校侧重的课程类型不同,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内容深度有更高的要求。结论: 美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成熟完备,国内药物经济学人才培养可借鉴相关经验,构建有针对性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体系,重视培养研究生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能力、丰富核心课程设置并加深教学深度。